今天是猫扑28岁生日,我们回来坐坐

1997 年 10 月 25 日。
那会儿上网还要听「嘟…嘟…滴——」那种调制解调器的叫声。
那会儿的网页土得不行,论坛也不叫“社区”,更没人说“内容生态”。
就在那样的日子里,猫扑出现了。
没有宏大愿景,没有创业路演,也没有人知道它会变成什么样。
它就是一个人做的个人站,一个用来聊天、吵架、投稿、贴段子的小地方。
它后来长大了一点,再长大一点,变成了很多人青春里的起点。
有人在上面交到朋友,有人第一次在屏幕前笑得像傻子。
更多的人在那里学会了:原来人说话可以这样自由。
后来,命运开始分岔
商业化的潮水涌起来。
千橡集团收购了各个分站,“猫扑”这个名字开始走向更大的流量场景。
而另一边,那个“最早的猫扑”悄悄换了一个新名字:——里屋。
不是眷恋,不是执念。
只是觉得:
“这屋子太大了,我们回里屋里坐坐吧。”
于是,有些老猫扑人走进了里屋。
他们带着自己的脾气、自己的记忆、自己的嘴硬与心软。
他们把门关上。
关上了广告、算法、商业 KPI 和“内容审核框架”。
门外变成互联网,
门里还是说话的人。
里屋的一句老话
“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很多新人第一次看到会笑:
“得了吧,论坛嘛,这话也太上头了。”
可只有在里屋待得久的人才知道:
这句话不是口号,是代价。
它意味着——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们可能永远不能说服彼此。
但我们仍然坐在同一个屋里,仍然是“自己人”。
真正的自由不是整齐划一,而是矛盾并存。
也正因此,里屋的历史不是“和平的”。
它是 争吵的、撕裂的、和好又继续骂的、断联又回来继续聊的。
换句话说:
它是活着的。
28年。
互联网早已变成一座光怪陆离的城市:
带流量、拼热点、卷算法、求传播。
而里屋还在:
像一条老街巷,不新、不潮、不对任何人讨好。
它不大。
但它干干净净。
甚至有点倔。
里面的人越来越老了,
发帖的手速可能没以前快了,
但说话仍然是自己说的话。
有人走,有人回,有人潜水,有人守着。
时间没有赢,世界也没有改。
所以今天,我们轻轻说一句:
猫扑,28岁生日快乐。
里屋,还在。我们还在。
没散。
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