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逻辑正确的做产品?

人人都会做产品经理。

因为看起来做产品经理需要的门槛不是那么高,毕竟不像做工程师的话让你实现个功能你不会就无从下手,不像做设计师你不会的话弄出来的图片惨不忍睹自己都觉得辣眼睛……

产品经理,人人都可以插一嘴,人人都可以觉得自己很认真的思考了(也许是真的很认真的思考了)然后讲了一堆原则和道理。我们人人都可以分析一个成功的产品为什么成功,一个失败的产品为什么失败,甚至可以探讨一个成功的产品之中还有哪些失败的地方,一个失败的产品里面其实有哪些优秀的元素……

然而,所有的产品经理最终都还要面临一个最要命的灵魂拷问:

“你自己正在做着的这个产品,接下来该怎么做?”

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人人都能做的,其实是产品顾问,而不是产品经理。

关于如何做产品的大道理人人都会讲,但是具体到实际的产品决策中你会发现如果去多问几个“产品经理”,实际上和掷骰子,拍脑袋,也差不太多。

直白的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很努力的去设想很多用户需求,用户场景,用户分类,典型使用……或者设身处地,或者头脑风暴,或者“很多人说”,或者“领导就要”。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包括你自己)提给你的各式各样的产品想法或者建议,作为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到底该如何来判断,如何来选择?

作为一个做过25年互联网产品的互联网老兵,我想分享给各位产品经理一点点建议:

一,用户的意见,只是意见,不是需求。

任何一个产品一经面世,哪怕只是企业内部面试只面对同事和老板,都会收到一堆建议,最常见的就是“为什么不xxx呢?”

你这个设计为什么不这样一下,为什么不那样一下。这些建议有的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有的真的要认真对待则需要做更细致的产品测试来验证。但是实际上大多数这种声音,根本不是用户需求,只是大家下意识的在不专业的时候,面对一个产品所带来的聊天话题中,自然而然的谈资罢了。

产品经理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了解一下用户们的反馈,但是千万不要拿这些用户说过的任何一句话当成是用户需求。产品经理千万不要去说:“我上次见了一个谁谁谁,他给我反馈了一个用户需求,…… ”

不,请牢记,这种场景下面,没有任何用户需求,只是一个人给你的意见,这个人甚至都不是你的用户。

特别特别是当他说: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不那样的时候。

8年前我就写过一篇Blog ,当时我们还在做小米手机,每一个产品出来之后自然免不了被提出各种各样的“用户需求”,毫不意外最常见的就是“为什么不xxxx”。当时我就说过:

用户都是霸道总裁,要超薄,要大电池,要高续航,要快充电,要高性能,要低发热甚至最好夏天还能发凉,要大屏幕,要小尺寸,要金属的外壳,要玻璃的手感,要塑料的成本,要凯夫拉的逼格……用户都是霸道总裁,要超薄,要大电池,要高续航,要快充电,要高性能,要低发热甚至最好夏天还能发凉,要大屏幕,要小尺寸,要金属的外壳,要玻璃的手感,要塑料的成本,要凯夫拉的逼格……

如果将用户期望的东西都实现只会让你的产品愈加复杂,甚至于,那些让你添加功能的用户也不会用你的产品。
比如,你觉得这样的iPhone会卖的好吗?

所以,用户的意见,你听听就好。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而不是真的让他们做出决定。这需要充分的准备,以及对于定性数据的慎重分析。

用户表述很可能会成为产品经理验证自己现有观点或偏见的工具,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多数企业都在鼓励做快速决策。

当然,这个时代的用户是挑剔的,我们做产品要尊重用户,充分的尊重用户,所以我们还是要非常谦虚的去听取用户的意见。但是,请再次记住:那只是一种意见。

什么是产品需求?

产品经理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可是产品经理如何能够有更深刻的产品认知呢?

二,用产品语言来说话。

做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一定要学会用产品语言来说话。产品经理是连接用户需求和工程开发之间的桥梁。如果我们做产品经理不能使用精炼的产品语言,从逻辑上来总结产品需求,这说明这位挂名叫“产品经理”的人实际上也还就是一个普通用户而已。

举个例子,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很不专业的产品需求描述,就是“举个例子”。我们会很常见一些朋友、同事、用户甚至上级领导,对产品的描述就是举例子:

“我们假设有一个用户,他是个学生,他就想要xxxxx,于是我们的产品有一个ooooo功能,这就能满足他的需求,他们这样的用户就一定会balabalabala……”

我们不是不能这样去思考问题,或者进行用户需求的头脑风暴,但是如果直到最后我们面对产品的开发主管或者工程师的时候还是在用这种语言来描述产品需求的话,这就压根不是产品需求。相反的,你越认真的思考,越觉得自己在努力的探求“用户需求”,实际上你可能会在这种自我催眠的故事里,距离真实的用户需求越来越远。

这方面我们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的罗永浩老师。罗老师做锤子手机及手机系统的时候,他一直自认为自己足够勤奋,足够聪明,足够努力,他自己设计了无数“用户需求场景” ,并把这些场景在他的发布会里通过精美的Keynote 展现出来。平心而论,他讲的真好,罗老师每一场发布会我都看,每次都觉得他讲的很酷,无论是九宫格还是大爆炸,无论是闪念胶囊还是子弹短信…… 不但罗老师讲的时候他自己很High,现场的数万名听众也会觉得很High,掌声雷动,在屏幕前看产品的我也会觉得很有酷,以至于每次罗老师开发布会我们都要在会后加班开会,讨论罗老师这些了不起的创意。

然而无一例外,每一次会后我们讨论的结果都是:全特么的是伪需求!

罗老师讲了太多的例子设计了太多的场景,最后在他自己设计的场景里制造了一个他认为是天大的问题,最后他再自己推出一个产品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而,这些东西,没人用。换句话说,就是没用!

专业的产品经理,应该能把产品需求抽象出来,用产品语言来描述清楚这个产品需求对应的产品开发逻辑。这样才能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事半功倍。而且,这也是产品经理的价值所在。

罗永浩
(罗老师用几亿元真金白银证明了,就算是偏执狂也未必能生存)

记住,你举的例子越细致,你距离真正的市场越遥远。

用户会说:“这里加一个按钮,我就可以……”如果产品经理能够继续深究问题,从产品本身来考虑的话,也许会意识到这个用户期望实现的动作,其实可以自动为用户完成,根本就不需要在界面上再徒增一个按钮。

三,如何理解自身的能力?

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一个初创小团队,大家在产品开发的时候总会面临资源紧张的状况。团队缺人手,项目缺资金,时间还特别紧……

对于所有的优秀的产品经理来说,如何理解自身能力,做出最为高效率的取舍是重中之重。

每一个优秀的工业产品都是取舍之间的妥协产物。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那个例子,你什么都想要的东西本身也注定是一个用户不会想要的东西。

取舍不仅仅是因为团队人力资源、投入资金等地方的有限带来的取舍,还有我们对欲望的取舍。开发者或者产品经理总觉得我们什么都能做,但是如果真的什么都做,一来是项目规模会不受控制的膨胀,最终吞噬整个项目。二来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怎么也抓不到你到底在做什么。

在你的公司真正的做到100亿美元的估值,并且开始自负盈亏之前,放下所有你改变世界的梦想,专心的做好一个产品,服务好现有的用户,就是对团队和用户的最大尊重。

说实话,这很难。即使是我自己也很容易在对产品思考的过程中,针对现有的功能发散一点点思维,想出一个新点子来。几乎每一个产品经理无论级别高低,都有每天给产品想出一个新功能来的冲动。

这里很容易就陷入上面提到的第二点,自己开始摄像一个用户使用场景然后就带入之后觉得“这个点子不错!”的自我感动当中。

因此,优秀的产品经理可以有想法,但是会很快的把这些想法都扔到标记为”意见”的筐里去。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我这一年做了款AI语音翻译工具Felo Translator,有一次我的产品经理来找我,说他做了个用户调查结果更困惑了,问我们的用户到底是什么人群,为啥有上班的有上学的,有中国的有日本的,有年轻的也有年老的……

我说我们的产品不是因为用户要开会才用它,也不是因为要上课才用它。而是,因为他不懂外语,无法和外国人交流才用它。
我们不知道怎么做好一款教育产品,也不会做办公软件,我们就是一个做AI智能语音翻译工具的。这就是我们能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如何逻辑正确的做产品?

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自用户的反馈,谨小慎微地听取用户意见,记好笔记,会意地点头,答应满足他们的需求,然后正确的理解自己的团队和项目的能力,从产品语言的角度去描述你所有即将去实现的功能,按照自己认为产品应该的样子做出来,再努力说服用户:

这就是你们想要的产品。